其实作为一个刚刚兴起的运动,攀岩逐渐进入了大家的视线。但是大家在对这个刺激有好玩的运动感到好奇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误解。这些误解或多或少地影响和阻碍了攀岩运动更好地发展,或者有的严重的会影响到接触攀岩的岩友们的安全和健康。下面我们从大众对攀岩运动的认知和岩友训练攀爬上的误区,两个层面讲一下:
对于攀岩认知层面误区:
1. 最大的误区没有之一:攀岩都是Free Solo
首先,最大最大的,在社会上流传的误区,没有之一,就是:“攀岩都是Free Solo。” 因为很多人都听说我攀岩,所以我在各种社交场合,比如同事聚餐或者家庭聚会都会被搭话问到一个问题:“你们用绳子吗?”包括我每次出去爬,妈也会问。我往往会很无奈又好笑地简单回答:“会啊,我又不是去送死的。” 我相信这个理念或者刻板印象的来源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大家接触过的一部电影- 《Free Solo》。这部又金国威导演的纪录片讲述了主角攀岩运动员Alex Honnold怎么样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完成徒手攀登高900多米的著名单体花岗岩岩壁-酋长岩的故事。这部影片呢,在2019年,也拿下了第91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的奖项。其实这里要很感谢这部电影,在当年上映的时候,名声大噪。把攀岩这项运动破圈了出去,让更多人知道了这个运动,对于后来攀岩入奥和传播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但是!这部电影也间接地给人产生了一种-攀岩都是free solo的错觉或者说误区。虽然具体这些从事过free solo的人群在攀岩当中比例没有完全的统计也很难统计,但是业界估计是小于1%的,而且经常从事或者追求free solo的人我敢肯定还要少一个数量级。
2. 一切攀岩都是风险很高的
其实但部分我们平时接触的攀岩都是有保护措施的,而不同的攀岩类型也通过不同保护方式进行分类。我经常会碰到一些对攀岩接触不深的朋友问我:“攀岩危险吗?” 或者一些刚刚从事攀岩的朋友一提到要爬有安全绳保护的高墙就会用“感觉很危险”做借口。(其实就是恐高啦)虽然我为了方便,会回答他们“很安全。” 但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绝对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根据保护方式和线路环境区分的不同攀岩类型,他们的风险是不一样的。接下来我就通过不同的攀岩的分类来区分他们的风险程度,也同时介绍一下他们。
非常安全
抱石
抱石就是在比较矮的岩壁上攀爬,不用绳子和安全带,通常抱石问题会比较难或者需要技术。主要就是练技术和力量。一般高度不超过4-5米。抱石保护依靠厚厚的抱石垫(Crash Pads)来减轻摔下来的冲击力,再加上几个一起攀岩朋友(Spotters)在旁边看着,帮你引导摔下来的方向,避免伤到头或者背。
-室内抱石可能是最安全的攀岩方式,只要你知道如何正确落地,并且确保没有人在你下方就行。室外抱石在合理高度内、有足够的防护垫和保护人员的情况下也是安全的。
顶绳攀岩
顶绳攀岩会先把绳子挂在岩壁顶上,攀岩者一端,保护者另一端用有制动能力的保护器像(ATC或者Grigri)进行保护。这样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掉得太远。这个是很多人入门的攀岩方式。
– 顶绳攀岩的主要风险在于刚开始挂绳索的过程中掉落(这种在室内几乎不可能),或者非常糟糕的保护操作,通常是对保护器使用不当造成的。当然,通常来说室内攀岩比室外攀岩更安全。
中等安全
运动攀岩
运动攀岩是领攀(或者叫先锋攀)的一种,攀岩者一边爬一边把绳子挂到岩壁上预先装好的螺栓或者挂片上,主要考验的是体力和技巧。攀爬者用快挂(Quickdraw)把绳子挂到螺栓上。保护者在下面用保护器控制绳子,因为有可能会掉下来,所以保护者得时刻保持警觉。在从顶端下来时也要小心,注意绳子的使用。
– 在领攀时,你很可能会发生。(如果你没有冲坠过,那说明你还不够努力!)只要路线之间的挂片距离不太远,保护者能力过关,你就不太可能有严重的受伤。在从路线顶端下撤时要特别小心。
深水独攀、抱石
深水独攀是指在悬崖上攀爬,没有绳子和装备,但下方有深水做保护。掉下来就掉水里,类似跳水的感觉。(夏天玩很爽)
– 显然,这个取决于具体情况。不过大多数人不会在离水面20米高的地方独攀,所以相对比较安全。主要风险在于意外掉落及水下的潜在危险。而且最好会游泳,水性不好的话需要穿救生衣~
中等危险
传统攀岩(Trad Climbing)
传统攀岩没有固定的保护点,攀岩者自己在岩缝里插各种保护装备(像机械塞Cam和岩塞Nut)来防止掉落。这种攀岩需要自己设置和取下所有保护设备。
– 有一些人包括我进行传统攀岩,但它确实比运动攀岩更危险。在领攀坠落时,机械塞或楔形塞脱落的几率要比快挂或螺栓脱落的几率高得多。所以每个攀爬者要确保这些装备放得足够好,因为坠落时它们得承受住拉力。保护者也得时刻关注攀岩者的状态,及时调整保护方式。
大岩壁和多段攀岩
这种攀岩在非常高的大岩壁上进行,往往需要好几天才能完成。每一段攀登后要建立一个休息和保护点,接着继续爬下一段。大岩壁需要带很多保护装备和露营装备(比如悬挂睡袋)。在岩壁上设置锚点和绳索保护,团队成员之间要沟通好,确保每一步都安全。因为离地面远,救援难度大,得做好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的准备。当然,大岩壁现在也会分为:器械攀登、传统攀登、运动攀。个人认为运动攀多段会相对安全一点。
– 离文明和救援越远,风险就越高。天气、落石和暴露情况可能瞬间发生。在普通岩壁坠落可能只会骨折,而从大岩壁坠落几乎肯定会翘辫子。
非常危险
高球抱石
这种抱石攀岩高度一般超过10米,非常危险,因为摔下来的距离和冲击力太大了。保护的方式还是用抱石垫和保护者,但高度太高时,保护者的作用有限,主要是心理支持。摔下来时,保护者只能尽量引导你的摔落姿势。
– 户外抱石在10米以上非常危险。保护者可能会抓住你的头部,但也仅此而已。有些高抱我认为就是free solo。
无保护独攀 – free solo
– 没有绳索的攀爬。掉下去基本上就嘎啦。独攀者通常会先仔细研究路线,多次练习,确保万无一失。有趣的一点是(好吧,可能不有趣,很阴间):很多厉害的但是挂了的free solo家都不是在挑战极限线路甚至free solo时候死掉的。比如 Dean Potter玩跳伞死的。
下降
实际上,就跟登山一个道理,许多攀岩事故发生在下降过程中。这可能是因为攀岩者急于回到地面,或者攀岩者处于“取消保护”状态或脱离绳索时的短暂疏忽。也可能是因为我们过于专注于到达顶点而忽视了下降。所以大家爬完线路也不能疏忽大意。
关于攀登类运动的分类和历史想要了解的朋友可以听一下我的一集播客:
数据层面
因为国内行业才进入发展初期,数据很少。所以这边我们看一下发展时间较长的北美的数据。
据国际攀岩联合会的数据显示,全球有2500万人定期进行攀岩。而美国户外产业协会的2018年户外参与报告显示,2017年有500万人在室内攀岩,210万人参加运动攀岩,250万人参与传统攀岩、冰攀或登山(不同攀岩类型之间可能有重叠)。
在北美,大约500万定期攀岩的人中,每年大概只有30起攀岩死亡事故,这个数据说明攀岩的死亡率非常非常低。对于一些更安全的攀岩方式,比如运动攀岩、抱石和室内攀岩,风险会更低。尽管哪怕只有一次死亡事故都是很遗憾的,特别是在攀岩这种紧密的小圈子里,但这种事发生的概率其实是非常低的。
攀岩和其他活动相比有多危险?
我们来对比一下另一项在公众眼中有着“危险”名声的活动——跳伞。根据美国跳伞协会的数据,跳伞的死亡率大概是每300万次跳伞中有20起。这跟攀岩的情况差不多,但总体上还是非常低的。虽然这些数据没有严格的可比性,但2017年美国的交通事故死亡率为每10万人中有11.4起。可以说,攀岩要比开车安全很多,大家外出攀岩和回来的路上应该更加小心啊。
总的来说,每种攀岩方式的风险和保护措施都不一样,从非常安全的室内抱石到极其危险的自由独攀。选择哪种方式取决于你的技术水平和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不管选择哪种攀岩方式,安全都是最重要的,大家攀岩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和了解,对攀岩去魅啊!
3. 室内竞技攀岩和野外攀岩是一样的
当接触一段时间的攀岩后,大部分人会有想要去野外攀爬的向往。但是呢大部分刚体验过野外外岩壁的人会很不适应。这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可能想当然的以为野外攀岩和室内攀岩的要求是一样的,可是接触了之后才发现两者之间有着天差地别。
保护方面:
顶绳:首先我们在岩馆接触最多的应该就是顶绳攀爬了,因为人造攀岩墙背后往往都有楼梯,上去设置和清除(一般不清除)顶绳是很简单的。在野外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天然存在的顶绳会有,但是数量很少,大部分都需要先先锋上去。而且需要从岩壁后方或者侧面通过接近线路走上去设置。期间可能需要scramble,做一些简单攀爬。设置锚点的时候在悬崖边上也需要格外小心。那么在保护过程中,有很多注意事项跟岩馆的攀爬很不一样。比如说,很多野外线路线长会比较长,有的甚至能达到35-40m,是岩馆线路的两倍还多。所以普通动力绳会有很多的延展,很多地方不能当作是岩馆攀爬那样,力竭就直接take,因为不会形成有效的保护。本人就碰到过长线顶绳(26m左右),起步有一个难点,我beta做错了,没有意识到绳长就直接往后一坐,结果一屁股坐到了地上。索性没有什么大碍,但是运气不好的话,这种情况很容易受伤。
再者,不像岩馆线路都是提前定好的,起点往往在锚点正下方。野外线路自然形成,可能会有很多横移段,导致起点和锚点水平距离太远。如果攀爬中途掉了, 攀爬者会有很多水平摆荡,但是经常在岩馆爬的岩友可能意识不到这种情况,导致意外的发生。
先锋:在野外最多的其实还是先锋攀。因为室内没有传统保护的攀爬,所以我们在下面以运动攀做对比。那么很多刚学习先锋的岩友都是在室内岩馆学习的,刚刚进入野外环境就会碰到一些问题。其中最多的就是两个问题:根据攀爬者下方情况给绳和做适当的延展。
首先第一点,因为岩馆定线是人为控制的,所以不会有明显的障碍物在攀爬者下方。但是野外线路会有很多情况是,攀爬者下方会有突出的岩石、平台或者岩脊,所以很考验保护员给绳的技术。他要么给比较少绳,让攀爬者不碰到障碍物,要么就是给多一点绳,直接让攀爬者掉过障碍物。这点就和岩馆攀爬基本固定给绳的操作相差甚远。
第二点就是,因为上面提到过的野外线路会有很多横移、长线或者有拐角。导致很多情况如果不做延长块挂,到后面可能卡绳导致攀爬困难。这种感觉本人碰到过,十分蛋疼。而且,这种拐角、岩脊在特定的角度可能会造成磨绳、割绳,为了最大程度规避风险。做延长也是很必要的。
抱石:在野外的抱石也比在岩馆里讲究很多。首先,不像在岩馆有大面积的抱石垫,野外往往只有自己带的几块垫子。所以有时候需要根据攀爬者的位置,动态移动保护垫,让它一直在攀爬者下方。第二在野外,因为地面不平,攀爬者有可能掉进抱石垫中间的缝隙,造成伤害。最后一点,在野外爬仰角比较大的线路,或者很高的抱石问题,有一个保护着(spotter)来辅助矫正攀爬者的掉落姿势或者防止他掉出抱石垫,导致受伤。
攀爬能力要求
耐力:首先,上面提到了野外有很多20-40m的长线,而在岩馆里面大多数墙体在17-20米的高度,虽然会有超高墙体,比如上海的天宇,但是大部分岩友不会在这种长度训练。而且天然的线路不会标注岩点(有时候可以看粉印),这样还需要花很多时间在找合适的点上面,更加增加了耐力上的要求。所以很多人初期在野外的感受大部分都是耐力不够,小臂很容易酸。所以做好心理准备和充分的耐力训练会有一定的帮助。但还是“绝知此事要躬行”,多在野外爬,就会增加你对于这类线路的耐力。
手点:在这一方面,还是因为天然形成的原因,很多时候自然岩壁的手点往往会比较小,或者说不规则,导致没有很舒服的部分。那么经常在室内岩馆攀爬的小伙伴会习惯了特定的岩点造型,导致对这些点的控制能力大大下降。
脚点:跟手点几乎一样的原因,很多野外线路的脚点很小,可能会有很多选择(对于低难度的线路),但是很多选择具有欺骗性,看上去很大很好但是不一定。还有一点是野外,低难度的线路,有很多Slab,也就是平衡线,然而很多人在岩馆训练的时候很容易忽略平衡线的攀爬,可能因为觉得无聊,或者觉得很难。但是到了野外,他们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低难度的线多多少少会有平衡段,所以会爬的十分困难,对心态产生影响。
心态:那么说到心态,其实最容易被人忽略,也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环。怎么说呢,据我观察下来,在岩馆“长大的孩子”,很容易有的一个问题就是会不够耐心,容易放弃。但是攀岩这个运动,特别是自然岩壁攀岩,它的本质就是和失败或者说熵做斗争。那种登顶之后内心的狂喜只能建立在无数次的失败、挣扎和尝试之上。室内的岩壁,大家可以有很多选择,这个线路不行就尝试一下另外一个,今天不行就明天来。但是野外线路的攀爬和攻坚是需要,不断尝试和持之以恒的。大概率你不能找到每个动作都适合你的线路,而且又的地方的风格可能完全不适合你。线路难度可能也不是覆盖的很完全。可能一条10b之后只有12a了,你没有那么多选择。而且接近有时也会耗费很多力气精力,你并不大可能每天都在那边练习。能不能完成一条很难的线路有时候就是看一个人的耐心。当然这个往深里讨论是一个哲学问题,跟一个人的价值取向有关,我就不深入讨论了。但是我想说的是,我个人每次去外面爬,我都会做好今天上面线路都可能完不成或者起码不能干净地(不休息,take)完成。我会更注重攀爬本身。动作有没有做好,休息合理吗,这些因素。
环境因素
天气:这个因素当然是室内完全不会触及的。这里的天气可能当天的天气变化,也可能是指一个岩壁周边某一段时间气候对它造成的影响。前者很容易理解,去岩场之前看好“岩场”的天气预报,做好相应的准备,尽量避开极端天气就行。但是后者很容易被忽略。比如说有些时候,当天没有下雨,但是最近天气很潮湿,或者之前几天山上下过雨。那么岩壁还是会很潮湿,甚至会渗水出来,给很多线路的攀爬造成困扰,甚至完全不能攀爬。这一方面就比较考验户外知识和对岩场的了解了。
接近性:很多岩场都不是在交通的周边的,有的往往需要徒步很长的时间。而且徒步路段的技术难度也要考虑在内。比如说我之前去加州的Tahquitz攀爬一个6段的多段,本身那个线路在5.9的难度(传统5.9),理论上来说应该没那么累。但是当天爬下来之后我可以说是体能枯竭了。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的接近和下撤又臭又长。到岩壁之前,有40min-1hr的徒步爬升路段,路虽然还可以,但是爬升有三四百米。爬之前就消耗一些体力了。然后下撤,是垂直三百多米的岩石坡,很多碎石和石板路段,加上来的路要90分钟左右的下撤。 加上那边海拔差不多2000m虽然不高,但是我两天爬了两条多段,疲劳渐渐累积起来,导致我回来的时候脚后跟发生了滑囊炎。
落石:最后一点讲一下,落石和爆点。这些其实在野外应该说非常常见的,但是在岩馆爬习惯的朋友出去可能会略掉这一点。天然形成的岩石有时在应力或者过高负载的作用下,就会形成断裂,从而爆点造成落石。这种情况,大部分时间对于在下方的保护员最危险。那么我们需要做到,如果意外爆点要第一时间大声提醒落石;如果是观察到了有松动的手点或者岩石造型先判断大小,如果很大或者会影响到保护点安全,就不要动它快速且小心通过;如果点很小,而且无法避免使用,那么可以主动清理岩点,并且告知保护员可能产生的落石,让他做好避让准备。
岩馆攀爬一定安全吗?
那么说到这里我一直都在说野外攀岩有哪些注意事项和风险,那么大家伙儿肯定会觉得那室内肯定很安全吧。其实这个还真不一定,尽管室内攀岩变量和风险往往比较小,但是缺乏安全意识和对自己的保护是非常要不得的,也可能会导致很严重的后果。例如在室内抱石,下落的姿势需要非常注意。怎么控制身体,避免让头和四肢单独接触地面确实是有一些技巧的,需要花时间练习。而且现在很多比赛风格的线路也会要求在比较高的地方做动态或者协调动作,那么下落的时候也要格外当心,提前找好一个spotter或许是不错的选择。在高墙攀爬的时候,在岩馆有时候会找不认识的人联系(不是很建议),那么了解对方的能力和资质也十分重要,以避免发生因为器械操作不当引起的事故。还有一点是针对自动保护器的,因为爬自动保的时候没有搭档帮你检查,安全全靠自己,有时候爬累了或者注意力全在线路上面的时候,很容易忽略一些细节。国内外都发生过因为自动保护器没有入锁扣,或者安装不当引起的事故。这里分享一个案例,本人曾经也在工厂“救“过一位独自攀爬的岩友。当时她一个人在爬自动保,因为正好保护器在拐角的另一面墙上,她就鬼使神差地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爬了上去。起初,我们旁观者以为她在试起步的动作,但是当她越爬越高的时候我们尝试呼唤她下来,但是她头戴耳机攀爬听不见。然后我只能走到岩壁下方用力敲打岩板,引起她的注意。(这个行为值得商榷,但是我当时认为最快速的处理方式就是这个了)好在她注意到了,那个线难度也不大,位置也不高。最后她还是安全的倒攀了下来,没有受伤。但是这个案例值得大家深思!
训练和攀爬上面的误区
上面我们讲的比较多的是大部分刚刚接触攀岩或者还没接触攀岩的人,在认知层面可能会有的一些误区。下面我们来讲一下,已经接触攀岩,想让深入训练从而爬的更好的朋友可能会陷入的一些误区。
1.攀岩只用上肢,不用脚
我感觉自从攀岩了以后,经常听到一个问题:“我做几个引体向上可以开始攀岩?”我相信很多岩友都听到过这种提问。其实简单一点的回答是:“不需要做一个,就可以开始攀岩。”这个逻辑就相当于问:“我要纵跳多高才能开始打篮球?“一样,这个两个本来就是不同东西。尽管我认为,攀岩确实是对基础的运动素质有一定要求的,但是大部分人都能达到,并且尝试开始这项运动。可能因为很多人接触攀岩的时候会看各种大神的“单手引体、单指悬挂”的网络视频,给大家造成一种上肢力量很好才能攀岩的错觉。但是这个逻辑关系是反过来的。因为他们要到那个水平,从事的训练和花的时间导致了他们上肢力量好。而不是他们上肢力量很好了以后才开始攀岩的。那么我自己总结了上肢力量在攀爬中的关系是这样的:上肢力量对你攀爬能力是有帮助和促进作用,但是难度越高或者力量却强会越呈现边际效应递减。而且过度依赖上肢力量会很容易让攀爬者陷入瓶颈。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因为在攀岩中手点的形状、大小、摩擦力各不相同。你往往需要在指尖承受整个身体的重力。所以你单纯的传统上肢力量好(背肌、肩部、手臂),并不能传递力量到手指尖。经常会进入一个有力无处使的尴尬境地。而手指的专项力量需要日积月累地针对训练,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到的。再者,有人会说“那我直接练指力练的很好”。OK,那假设你真的靠训练把指力练的很强。但是你忽视别的部分,比如脚法、身体位置、核心、攀爬动作优化,导致你一直疯狂爬线就是拉引体。然后你V9的指力和上肢力量,但是只能爬V4。不会觉得很亏吗?反正我是会的。而且爬难度线的时候会让问题更明显,因为牵扯到更多耐力方面。所以我认为力量训练是辅助攀爬的一个工具,怎么样爬的更好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2.死命爬就会变强
OK,那么承接上面一段,很多人会觉得:“那我就一直死命地爬。天天去岩馆爬线路。是不是这样就会变强?” 那我觉得答案是:在初期阶段,是会这样。但是当你攀爬到一定难度就会遇到一个瓶颈期,然后攀爬能力停滞不前或者进步缓慢。为什么会这样?我大概归纳了几点原因:力量不足、攀爬动作优化不够、过度训练。
首先,我前面虽然阐明了力量或者上肢力量不是最重要的因素,但是随着难度的上升,有时是不可或缺的。而且这边力量也可以是用来稳定身体的核心力量,腿部的支撑或者勾挂脚的力量,等等。在攀岩的初期呢,因为动作相对比较简单和单一,只是做大量的攀爬是可以帮助到力量和技巧的提升,但是随着攀爬的线路难度上涨,动作越来越复杂,而你的能力增长也会因为身体的适应而减缓,慢慢地你就会进入一个瓶颈期。还有就是高难度线路可能单步动作会超出生理的极限,但是在设定好的线路上没有办法做减阻训练,所以你光爬的话,这个动作基本永远完不成。什么意思?用人话说就是,地上有个100斤的哑铃,而你最大能力是90斤,那你天天去拉,花再多个小时,也不可能把它拉起来。你只能做减阻抗的训练,做很多80斤和90斤的组,然后提高你的最大能力。攀岩的情况也一样,所以到了瓶颈期,就需要做科学和针对性的训练计划来提升攀爬能力了,而不是一味的攀爬。那关于更多为什么和新人怎么做攀岩的专项训练,我在自己的播客里面有见到过,我在这边就不赘述了。我会把链接放在下面,感兴趣的自行食用。
3.你需要一个教练一直指导你爬线
那么接下来很多人会问:“哦,那是不是要请一个教练指导我训练和攀爬呢?” 我个人觉得,大部分情况其实不需要。除非以下两种情况:1. 你刚接触攀岩,没什么运动基础,对于动作的理解和复制能力很差。2.你有特定的目标和计划需要,比如说:要过一条难线、一年内要爬两位数抱石或者要加强slab能力,等等。这里的原因主要是首先,第一种情况,因为你运动经验少,对自体感知能力较弱。有时候跟着别人做动作,或者在有经验朋友的指导下攀爬也不能很好的领悟动作或者形成肌肉记忆。自己做力量训练也无从下手。那么有一个教练帮你仔细地,分步骤地解析动作,然后指导你会是收益比较大的选择。那么如果很多运动能力很好的人,在一开始接触攀岩,爬简单线的时候。其实通过对别人的模仿啊、岩友指导啊或者自己摸索一下都能差不多地解锁大部分动作,请一个教练可能受益不会很大。第二种情况是因为,你有一个确定的目标,但是这个目标在没有系统规划或者专业指导的情况下很难达到,那请个教练就理所当然了。(其实有最后一种情况是,你现在是个小孩,要走职业道路。那还是要找的。)我知道,很多小白,或者爬了一段时间的岩友都会在某些岩馆接收到一些课程的推销,但是在上课之前我觉得大家应该考虑好自身的情况和需求,再下这个决定。
4.难度是一个固定的数字
我们现在国内主要用的两套攀岩等级系统是:难度的优胜美地系统和抱石的V- grade等级。难度是从5.0开始,小数点后每加一个数字就代表难度提升一个级别。那么到了5.10开始,后面会有a、b、c、d四个字母细分难度,依次变难。抱石原理也是一样。从V 0(有些地方有V Easy)开始随着数字增长,难度变大。刚开始攀岩的朋友可能会陷入这个误区,认死理:觉得我在一个地方可以爬V3-V4,那么我一定可以也应该在别的地方发挥一样的水平。但是这些难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首先我们看一下原理:
攀岩的难度是通过共识确定的。 首攀者,或首攀团队,可以获得第一个定级的机会。 在那之后,其他几位攀登者通常也会在完成后重新评估。 最终,达成共识。 我们怎么知道它实际上有多难? 我们不知道,给定路线的难度对每个攀登者来说似乎都不一样。
所以由此可见,不同地区、不同岩馆、不同岩场,它们的定级都会有很大的主观性,会根据定线员或者开线员的风格、优势、习惯发生浮动。包括我们社群里也经常会讨论欧美的岩馆比亚洲岩馆定级软这个问题,也是牵扯到定级的主观性。所以说难度只是一个参考,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标准。这就也提醒我们要保持谦虚的心态来攀爬,多尝试不同的线路,综合下来估计自己的水平。
那么关于各种攀岩定级是怎么发源的,又有什么具体意义,我也做过一集博客聊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我下方的链接,而且我也会附上一张不同难度转换的图表作为参考:
5.臂展、身高长的就有优势
不知什么时候,在攀岩社群中流传着这样一种论调:每当个子高大的攀爬者完成一条线路的时候,总有人会说:“哇,你臂展好长。你好高,一下就摸到了,不公平。” 但是事实是这样吗?好吧,确实在一些简单的线路上,可能很高的身高或者优秀的臂展可以让你在某些时候爬的更省了、跳几个点或者发现一些奇奇怪怪的解决方案。但这是因为简单线的点的方向,或者发力的方式是比较单一的。你往往只需要做向下用力的动作,所以手长脚长确实在这些动作模式里面会有一些帮助。可是进入高难度的一些线路是,要求动作库就会多种多样。很多动作,比如反提、侧拉、反肩等等或者像折膝、高脚的一些动作,其实对于高个子来说是更加不方便和难以完成的。而短小精悍的攀爬者可能在这些情况下反而会觉得游刃有余。
6.攀爬需要跟别人比较
其实上面的一点会引申出,今天我要讲的最后一点。上面我讲的这个现象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攀爬的时候,攀爬会拿自己跟别人做对比。只有你做比较的时候,你才会觉得别人身高有优势、臂展有优势,那有没有可能别人就是比你好。首先很多人经常不愿意承认这一点。再者,爬的比你好那又怎么样呢?总会有人比你好,比你高,比你有力;也会有人比你差,比你矮,比你弱。我也经常看到或者被问到一些问题类似于:“你认为在攀岩里,努力训练更重要还是天赋更重要?”我往往会想一下,然后反问他:“你认为这个问题很重要吗?” 是的,说实话,我根本不觉得这个问题对大部分人有任何意义。因为大概率现实情况是,你既不是最有天赋的,也不会是最努力的那一个。因为其中哪一种人都不会问这个问题。但是这个其实也不重要。因为说到底,攀岩虽然现在有竞技比赛,但是它终究还是一项极其个人化的运动。你攀岩的时候是你自己和自己重力,和自己的恐惧,和自己的身体做抗争。然而每一次的多发一次力,多尝试一次,多做一个对自己负责任的决定。你都战胜或者说超越了之前的自己,每一次攀爬过后,你都是一个新的你,充满了更多的可能性。也许这就是我喜欢攀岩的原因之一吧,现代环境已经掺杂了太多有型或者无形的竞争了,我希望我和你爬的时候能更加专注自己,和自己说说话。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李瀚容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延伸阅读:
攀岩运动需要注意什么?